新華社???月17日電?題:紀念園里講故事的“紅軍爺爺”
新華社記者于曉泉、劉一諾
“當時山上有一種野菜,葉嫩、莖脆,有一點苦味,紅軍把這種野菜當作‘主食’,用來維持生命。這就是我手中的‘革命菜’……”初夏時分,在海南省定安縣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的講解室里,一位身著紅軍服裝的老人又一次向參觀者講述起了紅色故事。
老人叫王學廣,今年84歲,是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園長,也是這里的義務講解員。1996年,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建成對外開放。2001年,從當?shù)剞r(nóng)場退休的王學廣,選擇留在母瑞山做一名紅色故事講解員,一講就是21年。
初夏的母瑞山透著涼意,蔥郁的山林中,王文明、馮白駒的雕像靜靜矗立在紀念園中央。王學廣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艱苦的歲月。
母瑞山被譽為“瓊崖革命的搖籃”。1928年至1933年,面對敵人的兩次大規(guī)模圍剿,王文明、馮白駒等革命先輩,堅守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成功保存革命火種。
1932年秋,敵人對母瑞山進行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紅軍戰(zhàn)士們靠野菜果腹,以樹皮、麻繩為衣,睡在低矮潮濕的山洞里,堅持了8個月。突圍成功時,這支起初100多人的隊伍僅剩25人。
“經(jīng)歷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三個歷史時期,瓊崖革命根據(jù)地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了長達23年的武裝斗爭,‘23年紅旗不倒’,寫下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王學廣講解道。
“第一次了解母瑞山革命斗爭史,我就被那些革命先烈的事跡深深打動了。”說起選擇成為講解員的原因,王學廣說,“想讓每一個來到母瑞山的人都了解這段歷史,讓母瑞山的紅色故事傳播得更廣?!?/p>
為了讓講解深入人心,王學廣一次次重走紅軍路,先后跑遍母瑞山深處9個紅軍活動遺址,深入紅軍曾經(jīng)駐扎的黎村苗寨,挖掘出許多鮮活細節(jié)融入講稿中。
“針對不同參觀群體的需求,王園長曾將講稿進行過11次大幅度修改,整理出20分鐘、30分鐘、35分鐘和60分鐘4個講解版本?!蹦溉鹕礁锩鶕?jù)地紀念園工作人員李攀朝說,“無論是哪個版本,他都能娓娓道來,一氣呵成?!?/p>
擔任講解員后,王學廣還分別走進??凇⑷齺?、瓊海、萬寧等地,累計為28萬多人講述了5000多場紅色故事。
“1961年我參加工作來到這里,見證了母瑞山從一個交通閉塞、經(jīng)濟困難的小山村,成為現(xiàn)在這個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麗家園。”王學廣說,“只要身體允許,我要把紅色故事一直講下去。”
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旁,象征“23年紅旗不倒”的雕塑,仿佛一面在風中招展的紅色旗幟。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丨“組團式”醫(yī)療援藏:開創(chuàng)高原醫(yī)療新局面
下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qū)新貌丨今日“將軍縣”,農(nóng)旅產(chǎn)業(yè)“紅”
”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旁,象征“23年紅旗不倒”的雕塑,仿佛一面在風中招展的紅色旗幟。
”母瑞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旁,象征“23年紅旗不倒”的雕塑,仿佛一面在風中招展的紅色旗幟。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焦姣特約記者孔帆升在通山縣廈鋪鎮(zhèn),有一座海拔約1000米的山峰——三界尖,駐足山巔可眺望湘鄂贛三省。193...
徐大發(fā)(通山)崇崖屹立于通山縣富水上游燕廈河段西岸崇崖嶺,險峻陡拔。彭德懷在他的《自述》中寫道:“該地(指龍燕)群眾對紅軍...
冷水坪,是通山縣廈鋪鎮(zhèn)三界尖北麓的一處平地,因這里水溫較低而得名。第四次反“圍剿”中,面對敵軍瘋狂的圍追堵截,中共鄂...
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 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湖南省汝城縣沙洲...
北京市海淀區(qū)復興路9號,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所在地。這部電臺裝在一個木制箱里,電臺開關和調(diào)節(jié)旋鈕銹跡斑斑,變壓器、線...
蘇細文(崇陽)今古傳奇,奇?zhèn)鞴沤?。滄海橫流,豪言贊英雄之本色.乾坤再造,壯語頌紅軍之長征。攜來英雄之壯烈,激蕩萬馬之奔騰...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八一村,四下群山起伏、青松疊翠。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湘鄂渝黔革命老區(qū):擦亮紅色底色闊步新征程新華社記者湘鄂渝黔革命老區(qū)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首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