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夏季的一天,長安的一家明器作坊接到了一筆‘大訂單’——為剛剛去世的鮮于庭誨將軍制作一批隨葬器物。鮮于將軍雖不算盡人皆知,卻也小有名氣,作坊里的工匠們不禁談論起他:十多年前,中宗皇后韋氏專權亂政,鮮于庭誨輔佐臨淄王李隆基發(fā)兵平亂,一步步升遷為掌管兵符、保衛(wèi)宮廷的將軍。如今,鮮于將軍病逝,聽說皇帝念及他勞苦功高,不但追封他為大將軍,還要賞賜豐厚的喪葬物品。主持此事的工匠倍感壓力,看來,這個‘大訂單’不好完成啊。”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以為,這是翻開了一本歷史小說,一個類似于《長安的荔枝》的故事。不過,這則故事其實來自一部“非虛構”的文化歷史作品《思接千載: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國》,編著者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客廳”的國家博物館,以往推出書籍大多莊重、典雅,以匹配國家博物館的文化定位。但這本書卻與以往不同,有著鮮明的時尚氣質。它的時尚感體現(xiàn)在多個精心設計的細節(jié)中:封面采用精美的文物肌理浮雕,內頁運用年輕人喜愛的明快色彩搭配,每篇文章的版式設計都與對應文物的造型相呼應。當讀者翻閱書頁時,仿佛能親手觸摸這些穿越千年的藝術珍品。更令人驚喜的是,通過掃描二維碼,讀者可以360°全方位欣賞文物的三維模型,包括九龍九鳳冠背面等連實地參觀都難以看到的細節(jié)角度。整本書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詮釋了“思接千載”的書名寓意——讓當代讀者與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該書取材自國家博物館最受矚目的展覽——“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到訪過國博的觀眾,可能都感受過這個展覽的熱度,用摩肩接踵來形容并不為過。根據官方統(tǒng)計,近兩年參觀國博的觀眾中,九成是沖著“古代中國”展覽而去的。因為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系統(tǒng)展示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燦爛文明的通史陳列。通過這些文物,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先民們的來路,見證他們如何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肮糯袊闭钩龅?000余件文物,正是時間留下的珍貴足跡。
該書的創(chuàng)作團隊,由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部的資深講解員組成。這支由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藝術史等領域專家組成的創(chuàng)作團隊,深諳公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點所在,也清楚哪些專業(yè)內容需要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表達。當讀者翻開書頁,仿佛置身博物館展廳,耳邊響起講解員生動的敘述,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比如,你原來可能以為商代的青銅器,不是尊,就是簋。但在該書里,可以看到一只名叫“作冊般”的青銅黿。黿,就是大鱉。書中對它的描述活靈活現(xiàn):這只從歷史長河深處“爬”出來的大黿,身中四箭,眼神驚恐,幾千年過去,它仿佛仍在奮力掙扎?!八降捉洑v了什么?”對它的好奇一下被激發(fā)起來,想知道這只大鱉到底怎么了,為什么和其他青銅器如此不同?跟隨著作者的講述,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件青銅器的造型和它身上銘文記錄的是一件事?!坝幸惶?,商王來到都城附近的洹水,看見一只大黿,王張弓射箭,一箭便射穿黿身,后又連射三箭,全部命中,箭無虛發(fā)。商王命作冊般將這件事鑄在銘記功勛的青銅器上。于是,作冊般按照黿被射中的形態(tài),制作了這只青銅黿,并將射獵過程鑄在了它的背上?!?/p>
再比如,開頭提到的那個在長安接到大訂單的明器作坊,后來怎么樣了?他們想到了什么不落俗套,又能彰顯大人物榮光的方案?當時在長安、洛陽,最體面的隨葬品當數三彩器?!霸S多三彩器都用駱駝當主角,與之相伴的往往是那些高鼻深目的胡人”,這也正是當時大唐四海交融的盛況?!斑€能有點什么不一樣的呢?對了,胡人的音樂才能多么出眾啊,幾百年前的祖先一定想不到,來自西域和北方邊地的胡樂可以風靡中原,甚至成為宮廷音樂的主流!”作者把自己代入大唐長安一名工匠的視角,一步一步推演,同時每一步推演都有詳實的史料佐證;而讀者也跟著編著者的筆,完全進到這位千年前工匠的所思所想里,跟著他一起構思、行動,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這件代表盛唐萬千氣象的國博“鎮(zhèn)館之寶”——三彩駱駝載樂俑。
中華文明綿延不斷,到今天依舊朝氣蓬勃。這種精神面貌,不僅洋溢在我們當代人的身上,也同樣活在那些博物館里的文物身上。本書不只介紹文物知識,更是在為讀者解讀那些祖先透過文物帶給今天的留言??此评浔奈奈铮澈蟛刂芏鄤尤说墓适?,讀懂它們,也是今天的我們面向未來的底氣。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鮑芳)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在廣闊視野中重塑自我
下一篇:
新書薦讀
胡明霞(咸安)我是從三封家書里認識你的你的決絕讓劊子手憤恨讓親人痛心你是忘了老父的年邁忘了云妹和孩子的期待嗎我是從最后...
胡明霞(咸安)我是從三封家書里認識你的你的決絕讓劊子手憤恨讓親人痛心你是忘了老父的年邁忘了云妹和孩子的期待嗎我是從最后...
我將這份好奇與夏夜的寧靜一同擁入懷中,期待著下一次翻開書頁時,能遇見更多的驚喜與感動。
口述/吳芬整理/記者朱亞平城市的燈火漸次熄滅,深夜的臺燈在寂靜中投下暖黃色的光暈,我蜷縮在客廳的舊沙發(fā)上,指尖撫過《...
口述/鎮(zhèn)依妮整理/本報記者陳希子閱讀,永遠不會嫌遲。讓我們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成為更好的自己。
進入暑期,我市各地圖書館迎來了一波“讀書熱”。
鄭福漢(市直)對許多人而言,圖書館有一種魔力。思來想去,還是阿根廷國立圖書館前館長博爾赫斯說得好:“如果有天堂,那應...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吃飯有百般滋味,讀書亦然。人生需要滋養(yǎng),吃飯,是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yǎng),讀書,則...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冬季寒冷,適宜待在室內,正是讀書時——生命,在讀書中漸漸厚重。一直以來,對冬季都有莫名的期待...
古籍修復,是一個古老而小眾的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