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力無窮的紅色文化
國家倡導“把紅色旅游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那么,我市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如何突破發(fā)展瓶頸,盡快擺脫現(xiàn)狀“紅”起來?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及相關專家學者,探尋紅色文化開發(fā)之路。
紅色遺址期待挖掘
“1935年除夕夜,省委特派員胡梓和道委秘書劉士杰在住處吃年夜飯——紅薯煮玉米。窗外敵人虎視眈眈,他們冒充游擊隊一步步逼近,此時的冷水坪一場血戰(zhàn)一觸即發(fā)……”站在冷水坪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市委黨史研究室征編科科長徐賜甲回憶起當時的歷史,他介紹說,就是這樣一個紅色文化歷史所在,現(xiàn)在的保護現(xiàn)狀卻堪憂。
“周邊的樹木無人打理,革命烈士紀念碑在修復之前,紀念碑上面還有一個原有的設計元素,但因為最后資金不足而放棄了?!毙熨n甲介紹,在鄂南暴動中,通城、通山、赤壁在全國率先建立紅色政權,但是紅色政權的遺址保護、開發(fā)利用不夠。
在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咸寧市革命遺址普查報告》上,記者看到:經過全面普查,我市共確認革命遺址123處,其他遺址4處。從保存狀況來看,保護較差、被損毀的遺址占65%。除了北伐汀泗橋戰(zhàn)役遺址、錢亦石舊居等比較著名的紅色遺址,其他的都保護得較差。
通山縣大畈鎮(zhèn)隱水村和尚坪是紅17軍誕生地,1933年,為了保衛(wèi)和發(fā)展蘇區(qū),中共鄂東南道委在通山蘭田村召開了第一次黨委擴大會議和第二次常委擴大會議(后被稱為蘭田會議),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7軍,當時這里有1萬余人參加慶祝大會。如今,在這個大坳坪里卻是一望到底的雜草,沒有一塊碑、牌可以證明這里曾經有過紅軍生產生活的影子。
“像這樣沒有保護的、沒有挖掘的紅色文化遺址,都期待我們進一步深入開發(fā)。”徐賜甲說。
紅色名片期待擦亮
據(jù)了解,我市革命遺址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分布廣泛,數(shù)量較多;二是大多分布在山區(qū),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給維護修繕和參觀游覽帶來困難。許多革命舊址或被村民拆掉重建成住房,或因建設開發(fā)、興修公路、水利等而受損。
“我市對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力度不大,開發(fā)相對滯后,與紅色旅游發(fā)展快的地區(qū)相比,差距較大。群眾對革命遺址歷史由來不了解,對歷史價值、不可再生性認識不夠,導致保護意識較差?!笔形h史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從市委黨史研究室了解到,目前,革命遺址還存在“代而不管”的現(xiàn)象,開發(fā)起來難上加難,究其原因是沒有將其與發(fā)展地方經濟統(tǒng)籌考慮,缺乏長期建設性規(guī)劃,投資融資渠道單一,導致開發(fā)利用工作始終處于依靠政府單一投入、個別部門獨立支撐的局面。
咸寧是革命先輩們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這些遺跡是咸寧一張張紅色名片。如何擦亮這張名片,就是要對這些有價值的革命遺址進行充分挖掘、開發(fā)和利用,使其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淡出人們的視野,使其在宣傳教育和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相得益彰,重煥生機與活力。
紅色資源期待整合
如何讓我市這些難以估值的精神和物質遺產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和保護?
史為今鑒、資政育人。我市第五次黨代會的報告中要求“加強文化遺產、檔案記憶和古民居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精心塑造咸寧歷史文化、特色文化、紅色文化?!?/p>
今年1月,“實施荊楚大遺址保護傳承工程”被列入201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省文化局于2月印發(fā)的《湖北省文物局2018年工作要點》中要求實施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加強文物保護基礎性工作、實施文化扶貧。
在這種現(xiàn)狀之下,將紅色文化資源與綠色、古色文化旅游資源科學整合,應該是開發(fā)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的最佳方式。這是很多專家學者的共識。
“咸寧不是沒有紅色旅游資源,只要進行積極挖掘、合理利用、整合開發(fā),咸寧的紅色文化潛力無窮。” 徐賜甲說,當前,應該認真做好紅色文化開發(fā)的規(guī)劃工作,使紅色旅游規(guī)劃與全市旅游規(guī)劃、城市規(guī)劃、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及文物保護規(guī)劃相銜接。
徐賜甲建議,我市當前對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意識還不夠強,沒有形成開發(fā)的合力。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做好互動,加大遺址普查、重建、擴建、管理、維護力度和資金的投入,協(xié)調文保、旅游等相關單位,通過招商引資的形式,引入社會力量,為紅色遺址的保存、紅色精神的傳承出力,遺址保護工作急需得到重視和支持。
“針對我市經濟現(xiàn)狀,紅色文化的開發(fā)要以招商為主,盡可能地吸引民間、社會資本,不斷加大投入,同時,整合項目,爭取國家、省政策資金支持。只有多渠道融資,才能夠保證紅色旅游的資金投入?!毙熨n甲說。
同時,要多借鑒外地經驗,把紅色旅游放在全市大旅游中開發(fā),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產品整合,實現(xiàn)“紅、綠、古”三色結合,復合發(fā)展,優(yōu)勢互補。即用山、水、林、洞、湖來串起紅色景點,展示紅色內質,推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見習記者 丁婉瑩)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縣通羊鎮(zhèn)“文化糧倉”樂百姓
下一篇:
咸寧籍畫家毛才奇鋼筆畫在美成功展出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沈強、張敬報道:近日,由崇陽縣紀委、縣漢劇團組織的廉政宣傳教育“大篷車”走進該縣銅鐘鄉(xiāng)銅鐘村,開...
從大雪紛飛到夏日炎炎,從晨光熹微到夕陽西下,從一方舞臺到廣袤沃土……今年以來,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新廣局、市文聯(lián)等部門...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方強報道:近期,赤壁市財政局組織機關青年干部開展讀書會活動,引導青年干部勤學、善思、篤行,讓學習成...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郭芬芬報道: 8月28日,咸安區(qū)雙鶴橋社區(qū)昱園小區(qū)人聲鼎沸,一臺由市政府辦、市房地產管理局、溫泉街道辦...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張遠杰、朱秀麗報道:“竹板一打啪啪響、我們八人來登場、惠農政策好又多、就把扶貧講一講”。伴隨著節(jié)奏...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蔡祖峰、陳橋報道:近日,通城縣文體廣新局召開文化市場專項整治工作會議,組織全縣文體市場經營業(yè)主學習...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呂新林報道:近日,筆者采訪嘉魚縣作協(xié)獲悉,該縣官橋鎮(zhèn)鄉(xiāng)村教師程宏安出版詩集《忘憂草》。 據(jù)了解...
嘉魚文化底蘊濃厚,“二喬故里”聞名遐邇。其中,憑借悠久歷史和精湛技藝享譽各地的嘉魚木雕歷史悠久,成為嘉魚城市形象一道...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焦陽、徐世聰報道:激揚奮進的腰鼓、整齊劃一的舞蹈、高亢亮麗的山歌……近日,通山縣大路鄉(xiāng)吳田村吳氏宗...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葛琦、孫劍報道:“原來靖江王廟供奉的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東吳大將丁奉?。 ?月26日,外地游客在嘉魚縣...